PPP项目等方面亮起“红灯”
中国政府采购报讯 记者乐佳超报道 6月26日,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,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了《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》。报告显示,PPP项目存在入库环节审核不严等问题。审计还发现,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存在政商关系边界不清、公器私用问题。
报告称,此次重点审计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、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等2项重大项目实施情况,以及就业、住房、教育、乡村振兴等4项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。其中,在PPP项目方面,此次重点抽查了18个省市本级及187个地区计划总投资1.53万亿元的408个项目。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:一是入库环节审核不严。11个地区的19个项目是由中介机构通过夸大预期收入、调减财政支出责任等方式虚假包装后得以入库,其中14个项目存在政府部门虚构财政财务数据的现象。二是履约环节不尽诚信。11个地区的14个项目以承诺办理用地手续引入社会资本,但由于占用基本农田无法获得用地许可等,导致项目因土地未落实而停工停建或进度缓慢。三是建设运营环节不当推责揽责。一方面,6个地区将新城新区产业规划、城市运营等职能,与具体项目“整体打包”交由社会资本方实施,因远超社会资本方能力,大多半途而废。另一方面,10个地区在15个项目中违规约定由政府方或当地国企负责运营,不当承担了应由社会资本方承担的风险。部分项目形成损失浪费。截至2022年6月底,有151个项目进展缓慢、停工甚至烂尾等,造成国有资产损失17.22亿元;10个地区违规建设10个会议场馆或景观工程等,涉及计划投资75.66亿元。
报告还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作了介绍,其中提出,政商关系边界不清,公器私用问题凸显。一些不法企业借承接政府部门购买服务之机大肆敛财,一些公职人员则以手中权力为筹码,将本应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实际变成内外勾结的利益交换,手法恶劣,性质严重。如一户民企2017年以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,承担了主管部门委托的专业资质认定的部分辅助工作。该企业借此向相关专业机构提供培训、技术服务等一条龙服务,如聘请评审专家传授通过评审的“技巧”;利用提前掌握的评审安排以及熟悉主管部门人员等便利,在承揽服务时承诺助其取得资质证书。该企业自2019年至2021年取得培训与咨询收入,是其取得政府购买服务收入的14倍多。与此同时,主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及亲属收受该企业资金数百万元。
此外,同期发布的《中央部门单位2022年度预算执行等情况审计结果》还揭示了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等问题,其中显示,5个部门无预算或超预算租用房产1819.45平方米、超标准配置办公设备等3280.78万元,违规动用5.49亿元购建办公楼1.36万平方米。8个部门52.17万平方米房产、70.35亩土地、299辆公务用车和1亿元设备等资产闲置或低效运转;5个部门在自有资产闲置或出租的情况下又租入同类资产,有的在公务用车闲置率达40%的情况下又租用超标准公务用车,个别部门花费2503.72万元购买的23台(套)设备超6年未拆封或2022年全年运行机时为零。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,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,下达了审计决定书,提出了审计建议:一是严肃财经纪律,强化预算管理、财务核算、政府采购等各项规章制度执行,坚决纠正违规收费、转嫁摊派等问题。二是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,压减非必要非刚性支出,强化公务用车管理,坚持勤俭办事业。三是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基础管理,严格各类资产登记和核算,规范资产出租、出借和处置行为,盘活低效闲置资产,合理调剂、共享共用,提高资产使用效益。在审计指出问题后,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。
附件下载 | |||
无附件! |